為什么說癌癥的研究是延長人類壽命的關鍵之一呢
時代一直在進步,各項技術也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甚至影響到醫學和生物學。
要知道,回溯2003年,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需耗時13年,投資約30億美元?,F如今,只需要24小時和大約100美元就能完成工作。據最樂觀的預測,上述數字到2030年將會變成1分鐘和1美元。
人體基因組計劃正在醫學上造成異?;靵y。現在,生物學被認為是符合摩爾定律或庫日韋爾加速度回報定律的可數字化元素。結果,像亞馬遜,蘋果,谷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微軟等這樣的大科技公司紛紛向醫療領域投入大量資金。谷歌還成立了一家名為卡利科的子公司,致力于抵御衰老甚至死亡。衰老在這里成為需要尋找解決辦法的技術難題。扎克伯格夫婦也宣布捐贈99%的財產來診斷癌癥和其他疾病。微軟更是宣布,將使用基因組測序來識別基因突變,從而攻克癌癥。
關于癌癥的研究是延長人類壽命的關鍵之一。上個世紀中葉,科學家們發現一種可以在實驗室不斷被培養的某種癌細胞的細胞系,從而點燃了人類“永生(長生不老)”的希望。
這個被培養的癌細胞系被稱為海拉細胞系,最開始來自于一位美國黑人女性亨利·拉克斯的宮頸癌細胞。一個外科醫生從她的腫瘤中提取組織樣本,然后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這個細胞系至今仍在不斷地培養中,有人稱其為“不死細胞”。后來,科學家們又發現了一些細胞,它們同樣具有“不死”的特征,就像“海拉細胞系”,即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經過時間推移,最終形成精子和卵子。
同時我們也知道,地球上的一些微生物甚至動物都有永生的特性,只不過他們的生命在缺乏食物或者遭受襲擊時就會終結。舉例來說,當細菌擁有資源時,它們可以無限繁殖,而且永遠不會因衰老而死亡。此外,小型淡水無脊椎動物水魚體內的干細胞也能持續分裂,使其體內不斷更新。有一些動物,如果其環境適合,甚至能活到1400年。
也可以說,在某些細菌、細胞甚至是微生物中,已經存在或可能存在“永生”現象。近幾年,科研人員已經成功地通過生物機制將實驗小鼠的預期壽命提高了一倍,將果蠅的壽命提高了四倍。
科學領域取得的進展,增加了人類戰勝生理退化和死亡的希望。美國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的 Elizabeth Blackburn, JohnsHopkins醫學院的 CarrolGrade,以及哈佛大學醫學院的 JackSchustak,因為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制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某些無法控制的惡性細胞的生長過程中,端粒酶起著重要作用。了解端粒和端粒酶對染色體的保護作用機制,有助于延長人類壽命和治療多種衰老疾病。
功能退化有著決定性意義。
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是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PS)的發明人之一,后者的iPS細胞在抗衰老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人類對抗死亡帶來了更多希望。
更有專家預計,到2045年,人類將在“永生”問題上取得突破。Kujwell則更為大膽,他認為人類將在2029年就會迎來“永生”的“技術奇點”。所有這些都依賴于新治療方法的不斷發展,如基因治療,干細胞治療,端粒酶注射。
由此可見,生物技術將在不遠的將來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的長度,讓癌癥不再可怕、讓百歲人生不再遙遠,總而言之一句話:未來可期,生命可期!
【吉卡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咨詢專業人士或前往醫療機構進行就醫。
【版權聲明】吉卡生物所發布的圖片來源于攝圖網,文章內容來源于海天網(新知周刊),如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系管理員,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關鍵詞:
關鍵,人類,細胞系,細胞,永生,甚至,壽命,死亡,培養,癌癥